高中历史二期课改中创新教育的探索

2019-08-20 15:10

摘自:《上海市北虹高中》

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上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天,我们的老师传道,就是要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之道;授业,就是要教授学生建设祖国的知识和技能;解惑,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教育部最近也明确指出:要实施以培养创造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历史学科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综合素质、人文素养以及科学精神等多方面都具有强大的功能。曾记何时,高考指挥棒几乎把中学历史教学赶进了死胡同。创新教育可以说为中学历史教学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现在进行的上海历史二期课改为此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校是新教材的实验基地,在此,我就创新教育在中学历史学科新教材中的实施谈谈一年来的体会。

一、优化中学历史创新教育环境

历史充满着智慧,历史孕育着人格和精神,历史交织着人与自然的爱和情,这一切的传承发展创新离不开良好教育环境。教育环境中,除了常说的硬件环境外,关键是教育教学的软环境。也就是师生之间教和学的气氛和各个环节。软环境创设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

1.创设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民主氛围。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潜质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平等意识和民主作风,他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创造动力。由于多种原因,高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和严重不足,如果不能做到在较高层面上认识学生个性和潜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势必又把历史教学引入“一言堂”或“满堂灌”,创新教育也就无法实现。怎样才能做到尊重学生呢?教师作为教育实践者,应从教育教学两个层面上主动地认识学生,多接近学生,也让学生了解自己。比如我在新教材教学开始前专门上了一节导言导学课,让每个学生回忆初中历史教材的册数、书本特点以及一些内容,然后问学生喜欢历史课的程度和理由,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获取历史信息的途径,并且还调查了有多少同学敢于质疑和反对书本以及老师讲的一些历史观点,最后我讲述我对历史的基本体会。通过这一节课,一方面我了解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情况,以后可以有的放矢了。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白我在关注和尊重他们的成长,在期待着大家参与历史的学习。以后,我在新教材六个主题的每一主题开始时,都先介绍主题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调查有哪些学生非常喜欢这一主题,并就此以点带面,让这些同学带动其他同学一起讨论研究这一主题,同时对不喜欢这一主题的同学,我进一步教育引导、启发他们的兴趣,而不是强制。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我的基本原则就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实在说,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对我们所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就包含着我们对这个人的尊重。正因为我们向他提出了要求,正因为他完成了我们的要求,所以我们才尊重他。”也就是说把尊重化解在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中。作为老师希望学生成才,但离开了尊重,就没有教育和创新。

2.树立促进交往的崭新课堂理念。历史教育本来的面貌是愉快的、益智的、有教养的活动。南京大学陈谦平教授说:“实际上,我们开展历史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去了解历史,了解中国,了解世界,让他们学会正确的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让他们明白人类了解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规律,从而让他们懂得‘爱’,而不是增加‘恨’。”历史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实现人性的思维,传承人类的精神,发育人的情感和塑造个性化的创新活动。人是交往的产物,学校本身就是学生交往的场所。历史课堂应该是师生、生生间在历史中的神交。教师也是交往的参与者,在课堂中,要以历史为媒介,彼此打开心灵的门户,用大家真诚的心去体察人类业已过去的历史活动。从而在交往中发展了学生,提升了教师。这关键在于教师课堂观念的转化。我在讲授上册“草原文明”一节时,先播放由腾格尔演唱的《敕勒歌》MTV片,观看匈奴、契丹、蒙古民族的一些艺术珍品图片,请学生用舞蹈、语言、歌曲来抒发自己对此的体会,然后我利用霍去病、王昭君、文天祥、三娘子四个人物的具体史实让大家写感想,我还模仿其中一些人物的活动让大家体察,使师生共同在历史课堂上实现了情感的交流。学生渴望平等的交往,在学习中满足学生成长的要求不是很好吗?

3.形成历史实践的学习环境。美国华盛顿大学有一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有人认为,历史是过去的东西即所谓“盖棺定论”,没有实践的可能性。其实,历史的主体是人类的活动,其本质不在于它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恰恰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不断变化,这也正是历史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所在。例如,在上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做自己家族姓氏源流和家族迁移的调查。刚开始,一些学生认为没有什么意义,但我鼓励他们试着做一下,果然到后来他们就兴趣大增,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思考,甚至有些孩子的家长和亲戚都积极参与。在下册“军事技术”一节中,我无意中问到学生冷兵器的结局时,有一名学生说已经成为了工艺品,我马上让这名同学在市场上调查一下。后来她联合了四名同学找到了许多实物例证,还得出了人们怀念古代,喜欢民族化艺术品的一些结论,让我也受到了教育。历史实践和体验应该是历史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手段。因此,必须要尽全力创设一个历史实践的环境。

二、大力进行历史创新教育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在其“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曾警告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有着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19世纪中叶,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找真知。”这次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历史教材,一方面直接突出人的创造性活动,比如“文明与地理环境”、“文明的创新与传播”、“文明党间的拓展”、“社会主义的理想与实践”等等。另一方面教材以主题史为框架,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创新能力和素养来审视历史、现实和未来。可以说二期课改历史教材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创新教育平台。

1.启发学生创新兴趣。目前我们高一的许多学生仍然采用听老师讲、背历史书的传统学习方法,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首先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从理性上讲,创新是一个人发展的灵魂,夸美纽斯说:“教育是生活的准备”,没有创新的素质,一个人的生活终将归于浑浑噩噩。从感性上讲,兴趣是学习的开端,夸美纽斯还说:“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兴趣是一个人爱好某种事物的稳定趋向,它具有动力作用”。荀子也说:“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我在教学中主要是启发学生使其尝受到创新的美感和成功感。比如在“金属工具”一节,我要求学生作一幅商代青铜器的素描,有许多学生不解其意,只是去完成作业,但交的时候就有了许多问题:“商代青铜器上的动物有的狰狞恐怖,有的世间没有,这是怎么回事?”“青铜很贵重,商代青铜器却十分厚重,不浪费吗?”由此,我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学生们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也尝到了一种成功的感觉。对了解人类早期文明的兴趣也增加了。

2.注重创新思维培养。在历史教学中,从思维的形态来看有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区别。从思维的指向性来看,可以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但无论如何,每一个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背后,都隐含着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的内在联系。在具体历史教学中正是要利用这一特征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是创新的酝酿,顿悟是创新的突破,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拓展思维空间。比如,我在讲授“三权分立”一节时,我播放了三段剪辑资料:韩国国会弹劾卢武铉总统始末;美国“水门事件”真相;美国国会“九.一一事件”独立调查委员会的活动。我提醒学生对“总统”、“国会”、“联邦法院”、“宪法法院”的基本特征进行思考,对其独特的活动形成一定认识,然后我和学生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共同探讨三权分立,以英法美的不同情况来解决这一课,这样有助于使不同个性发展的学生都有创新的空间和创新的思考。在讲“服饰”一节时,正是第53届世界小姐决赛落幕时,中国小姐关琦获第三名,我把她身穿金色凤凰图案的大红晚礼服的图片让大家欣赏,并指出这一服装获得最佳服装奖。然后我问大家凤凰是不是中国独有的,她有什么寓意,为什么不在上面绣上龙等一些问题,结果学生以自己所知出发,都能谈到自己的感受,服饰的历史、功用逐渐被同学们所认识。我觉得思维能力培养并不神秘,只要立足于学科特点,立足于学生个性,立足于教学目标,是容易驾驭的。美国著名教授加德纳就说过:“教师应当设法找到另外一条通向教学内容的途径,例如运用另外一种媒体作比喻,虽然语言也许是最常用的替代物,但用空间模型甚至身体运动作比喻,在某些情况下也是恰当的,如此一来,这个学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第二条途径,也许用作替代物的另一种媒体,恰恰是属于该生强项的那一种智能”。比如,在调查上海教堂或民俗活动中,不要有太多的限制,充分让学生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切入点或结合点,注意观察学生的思考火花适时引导,这样就把学生实际与二期历史课改的内容和理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加强学生的历史体验。历史中充满了人间的真善美,也记录了世间的血腥与罪恶,但这一切仅靠老师的讲述是不够的,最主要应该依靠学生从历史体验中激发生命的活力和对生命的感悟,引发泪水和欢笑,领会历史的风采和生命的意义。理解不同时空文明里人们的人生态度、信仰、价值观,去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去热爱人类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中去真实感受是很重要的,参观调查,影视欣赏、文物欣赏和仿作,即兴表演等都可以无拘束的采用。比如在讲“海洋文明”时,让学生表演阿塞斯托芬作品《骑士》中的片断,使学生对民主的先进性、时代性和阶段性有一个深切的感受。表演苏格拉底之死的情节,有助于表现人们捍卫真理的精神。在带领学生参观上海博物馆的过程中,我尽量多地让学生体会那一时代的人类生活情景和特征,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历史中体会先辈的创造,许多学生在看完后都对博物馆以及其内容产生了新的认识。在“人权”一节中,让学生观看二战以来的许多践踏人权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捍卫人权的重要性和实现人权的艰巨性。在“瘟疫”一节中,既要展示瘟疫流行时人们的惊慌失措,又要展现人类战胜瘟疫坚强的一面,通过美国战胜流感和对爱滋病的挑战,通过我们在非典时期的切身感受达到正确认识瘟疫的的目的和树立战胜瘟疫的信心。美国思想家杜威说:“教育是生活的过程。”那么历史教学也当然是一种体验,我们所要做的是帮助学生进行和完成体验。

4.科学进行历史探究。把探究引入高中历史教学既还原了历史教学的本质,又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历史探究是目前“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落实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戴克戎在给母校的题词中说:“公爵因为偶然的出身而成为公爵,而贝多芬是靠自己成为贝多芬的。”这是希望学生能身体力行,加强实践能力。但对教师而言,正是要我们担负起科学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任务。历史探究可以采取四个步骤。首先要寻找适当的切合点,让学生先发现问题,弄清问题是什么。我在讲“战后国际格局”时,先把班级分为四个小组,提供了一些书籍和资料,在一个周的学习中,各小组都提出了许多饶有兴趣的问题。于是我帮助他们形成具体的问题目标,让他们进一步寻找目标与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的关系。第二步是搜集整理材料。我要求各小组分工到个人寻找解决问题的资料,提醒他们注意分辨资料的真伪,进行资料整理。结果是有许多同学十分注意斯大林、杜鲁门、赫鲁晓夫、肯尼迪、卡斯特罗等人的言行,认为这是可靠的,另外还找到冷战前期、后期以及结束后的相关经济、军事数据,在此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完成第三步,即作出探究结论。结果在“冷战是谁导致的?”“冷战谁正义?”“冷战谁赢了?”“社会主义是成功还是失败?”“冷战是否结束?”“中东、印巴冲突能解决吗?”等问题上,出现了许多不同观点。我一方面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和表达观点,另外我又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的方法进行指导,然后我指导他们完成对自己观点的论证。第四步,即触类旁通。我要求他们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与实践”两部分,最后我们又专门组织了一次探究成果展示活动。对每一项成果我都分别加了许多点评。我想在历史二期课改教材的六大主题中,有许多学生能够也愿意探究的内容,只是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科学指导他们以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我想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是十分有益的。

5.尝试新的评价标准。学生一进入高中就具有向师性,他们非常关注新学校教师的评价,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鼓励和指导。我们在目前完全可以采用两种手段,一是注重平时对学生历史兴趣和历史体验、探究的相关活动评价。二是注重在考卷的题目上下功夫,创设试题情景的资料可以有各种形式,问题也要针对二期课改的内容和目标。有些学校已在尝试把音像资料用于历史考试,这应该是非常可贵的探索。

我感觉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处于关键的转折阶段,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全身心改造自己、改造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大力拓展历史创新教育的新天地,使命之大需要同仁们的加倍努力。德国思想家维斯贝尔斯说:“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我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在这种教育中教师个人的成就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教师不是抱着投机的态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人的生成----一个稳重而且持续不断的工作而服务”。我敢说历史教师就在从事这样的工作,我想借此与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共勉。